• 隴東報數字報

  • 掌中慶陽客戶端

首頁 >
【牢記囑托建新功 共繪隴原新圖景】千年敦煌煥新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 “ 發(fā)現 ” ,使用 “ 掃一掃 ” 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敦煌研究院供圖

敦煌莫高窟外景。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余生吉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邱暄美 謝志娟 崔亞明 張文博 牛巧麗 董文龍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景永鵬

星月亙古,敦煌千年。

一千多年間中外文明在敦煌交流互鑒、碰撞交融、和諧共生,在莫高窟中留下歷史的印記。

世界見證,守護敦煌。

一代代莫高窟人堅守在這里,進行著一場與時間比賽的“接力跑”。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強調,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

諄諄囑托,殷殷期望。

加強文物保護、傳承弘揚敦煌文化、加強敦煌學研究、推動敦煌文化服務共建“一帶一路”……敦煌研究院錨定“典范”“高地”建設目標,秉持“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積極在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管理方面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敦煌經驗”,打造行業(yè)標桿。

守護根脈 樹典范

傍晚,最后一批游客乘車離去,莫高窟安靜下來,細風掠過白楊樹梢發(fā)出的沙沙聲響清晰可聞。

莫高窟第55窟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的幾名工作人員開始互相觀摩一天的“面壁”作業(yè)。

輕捏洗耳球吹去壁畫浮塵、用注射器沿壁畫裂縫注射進滲透黏結劑、回貼顏料層、用棉球滾壓表面……壁畫修復師殷志宏小心翼翼地完成最后一組精細操作后,也加入了觀摩。

精湛嫻熟的技藝來自一代代傳承,來自數十年一次次修復,來自不斷的學習、積累和沉淀。

初到莫高窟時,殷志宏就跟隨師父從最基本的辨識、調配修復材料入手學起,一絲一毫不敢大意,一點一滴力求精確。

在殷志宏和同事們精心修復、呵護下,莫高窟已經有86個洞窟完成整體保護修繕,“病勢”趨穩(wěn),文物安然。

科學規(guī)范的技藝更是來自敦煌研究院數十年的科研與實踐。

敦煌研究院聚焦古代壁畫、土遺址和崖體加固等方面的關鍵瓶頸問題,開展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墓葬壁畫原位保護關鍵技術研究”等120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壁畫修復等技術,成為敦煌研究院作為國家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看家本領,已被推廣應用在200多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中。

“莫高窟第331窟內二氧化碳濃度有所升高,要合理疏導游客。”

“麥積山普降大雨,空氣濕度增大,要注意觀察空氣濕度變化對洞窟文物的影響。”

文物保護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除了做好文物的保護與修復,還要考慮環(huán)境保護等問題。

敦煌研究院建立莫高窟預警系統(tǒng),從洞窟環(huán)境到氣象指標,把可能影響文物安全的各類因素,通過各類傳感器實時檢測、及時反饋。

在此基礎上,敦煌研究院開始實施甘肅省石窟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項目,初步建成甘肅省石窟寺監(jiān)測預警平臺,將敦煌研究院所轄的6處石窟寺的監(jiān)測預警工作統(tǒng)一整合,每一處洞窟都得到和莫高窟同樣的悉心“照料”。

“照料”的形式是多樣的。

為既能減少外界對文物的“打擾”,又能滿足人們對文物的鑒賞、研究需求,敦煌研究院進一步推動文物數字化。

在莫高窟第341窟,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的張濤、余音操作著一臺第四代壁畫高保真自動拍攝設備沿著軌道緩緩移動,用精密的鏡頭捕捉著墻上的每一寸細節(jié)。隨著快門的“咔嚓”聲,壁畫的每一個細節(jié)被永久定格下來。

之后,文物數字化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用自動拼接軟件將這些分散的影像拼接成一幅幅完整的壁畫圖像。不久,這些完整的壁畫圖像將存于“數字敦煌”資料庫并呈現給世人。

這是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

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丁曉宏說,除了壁畫,敦煌研究院還采用了先進的激光掃描和三維重建技術,對莫高窟中的珍貴大型彩塑進行詳細的數據采集,將洞窟中的文物轉化為立體的數字模型,從而為每一件文物創(chuàng)建一個詳盡的數字檔案。

近年來,敦煌研究院累計完成了295個洞窟的高精度采集工作、186個洞窟的全景漫游節(jié)目制作和7處大遺址三維重建,形成了數字化壁畫圖像、洞窟結構和彩塑三維數據、虛擬漫游節(jié)目等海量數字化資源。這些無價之寶以數字化的形式,突破時空的限制,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欣賞。

2023年,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邁出國門,承擔了援緬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復項目壁畫保護信息提取技術合作項目,對蒲甘他冰瑜寺的壁畫進行了高精度的數字化采集。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傾囊相授,把“數字敦煌”項目的成功經驗分享給緬甸的文物保護專家,傳授了數字化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方法,幫助緬甸培養(yǎng)了一批專業(yè)的文物數字化保護人才。

“我們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科學的、體系化的高質量管理方法、管理措施和管理體系。兼顧開放和保護形成的‘敦煌經驗’,可以為國內乃至世界上其他文化遺產地提供幫助和示范。”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表示。

潛心研究 建高地

一起筆,斗轉星移、時空回轉;一落筆,色彩絢麗、繪就盛唐。

在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的創(chuàng)作大廳內,徐銘君、范麗娟正在安靜地臨摹著第172窟內的壁畫。

臨摹是敦煌藝術保護和研究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壁畫和彩塑的臨摹品一方面自身擁有文物價值,另一方面臨摹本身就是一種保護和傳承。

“每一次臨摹,都是一次對歷史文物的解讀,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毙煦懢嵌鼗脱芯吭好佬g研究所副所長,十余年里日復一日的臨摹工作讓她越來越深刻認識到:“臨摹絕對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深入的學術研究,通過它可以保存壁畫文物副本、學習和傳承中國畫本體規(guī)律、研究中國美術發(fā)展史?!?/p>

一代又一代的敦煌莫高窟人不斷地探索、研究、實踐,總結提煉出“臨摹、研究、創(chuàng)新”六字工作方針,堅持在數字技術之外依然注重手工工序去一筆一畫地體會、挖掘、解構華美繁復的敦煌壁畫中所蘊含的獨特信息、傳統(tǒng)技法,再與壁畫修復等工作環(huán)節(jié)協(xié)作配合,對莫高窟壁畫的創(chuàng)作背景、手法以及藝術造詣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并借助數字化手段,“解密”千年前畫師們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用料選擇。

“解密”還在通過另一種途徑進行。

要讓存世已一千余年的敦煌莫高窟更久遠地保存下去,如何實現?構成它的所有材料究竟能支撐多久?

在國內首個文物保護領域多耦合環(huán)境模擬實驗室,從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等地采集的土石等材料,在這里經受多種氣候環(huán)境的考驗,從而揭示石窟風化的根源,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科技支撐。

從零下30℃至零上60℃的溫度、10%至90%的相對濕度和風、雨、雪、太陽照射等一年四季的各種氣候條件的模擬;覆蓋我國絕大多數的不可移動文物遺址;時間可控、條件可重復、變量可控、數據精確……文物保護領域多耦合環(huán)境模擬實驗室對保護材料研發(fā)、病害機理研究、預防性保護和保護工藝研發(fā)等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經過風沙侵蝕的壁畫本來的“容顏”究竟是什么樣的?

黯淡的壁畫,經過多光譜分析技術調查分析,千年前剛繪就時的鮮艷色彩就躍然眼前。

……

敦煌研究院制定出臺《敦煌學高地建設專項規(guī)劃》,勇攀高峰。

《敦煌石窟全集》考古報告第二卷正式出版,向編纂、出版百卷本《敦煌石窟全集》考古報告的目標邁出了堅實一步,也為永久保存敦煌石窟的科學檔案資料、滿足國內外學者和學術機構的學術需求提供了更多真實完整的考古學資料;

不斷加強文物保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加大文物科技保護力度,攻克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在壁畫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數字化研究等領域總結出成套“敦煌經驗”;

致力于推動我國石窟、壁畫和土遺址等重要文物資源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研發(fā),面向全球匯聚與吸引文化遺產保護頂尖人才,解決文化遺產保護前沿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瓶頸,服務支撐國家文化戰(zhàn)略;

持續(xù)開展文物保護重大科研項目,穩(wěn)步提升文物科技保護基礎研究水平,加快敦煌石窟及院屬六處石窟的數字化進程,實現數字資源的活化利用與多元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敦煌屬于中國,但敦煌學是屬于世界的。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說,敦煌學的內涵無比廣闊、內容無比豐富。敦煌研究院始終堅持以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基礎,始終將學術研究作為事業(yè)發(fā)展的核心任務,不斷完善敦煌學學術研究體系和學科體系建設,持續(xù)引領敦煌學研究的發(fā)展方向,多角度、多維度解讀敦煌文化的價值,把敦煌留給人類的珍貴文化印記,保存下來、傳承下去、利用起來。

在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的一面墻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墻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愿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她永不磨滅?!?/p>

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獻以數字化方式回歸故里,古老壁畫經由文創(chuàng)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新時代的敦煌守護者回望前輩們遠去的身影,繼續(xù)埋首科研,奮力譜寫舉世矚目的敦煌傳奇,向世人展示絲綢之路的悠久歷史和中華文明的博大內涵。

相融相通 蓄力量

“這里承載了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夢想、我們的芳華、我們的莫高精神、我們的很多可能和不可能……”今年6月,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建筑主體的設計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收到了來自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工作人員李婷婷的一封信。

10年前,由崔愷院士設計的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建成。

10年里,李婷婷和同事們在這里接待了1400多萬游客,為他們帶來莫高窟數字化洞窟的全新體驗,為莫高窟的實體洞窟贏得了更多“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

由崔愷設計的二期工程也即將投入使用,進一步提高對超大量游客的接待能力,豐富旺季超大量游客的參觀內容,為游客展示多元的敦煌文化價值,提升游客的參觀體驗感。

崔愷一次次“隱身”在游客當中,和他們一道沉浸在球幕電影《夢幻佛宮》所呈現的洞窟、佛像、壁畫之中。

來自蘭州的小朋友在這里打開了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窗口;來自北京的大學生在這里種下投身保護、研究、弘揚敦煌文化的種子;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友人在這里加深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

崔愷同樣被感染。他在給李婷婷的回信中寫道:一代代莫高窟人的精神永遠激勵和鞭策我們后人必須把敦煌藝術這顆人類文明的明珠呵護好,傳承好,讓它不斷閃爍出璀璨的光芒。

支撐這一沉浸式體驗的,是敦煌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帶來的成果。

2023年4月,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數字藏經洞”正式上線?!皵底植亟浂础辈粌H在數字世界復現文物,更結合了游戲化的思維,通過技術手段打破文化交流的壁壘,以類似親身體驗的方式與歷史互動,努力呈現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無論身處何地,可一鍵“穿越”,領略以敦煌為代表的中華文明。

這僅僅是敦煌研究院加強文物活化利用,助力文化傳承發(fā)展的一環(huán)。

13場“敦煌文化環(huán)球連線活動”相繼舉行。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舉辦“絲路明珠·數字永恒”敦煌展,在摩洛哥拉巴特舉辦“敦煌不再遙遠——走近摩洛哥”數字敦煌展……一系列國際文化交流展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同步開展。

近年來,敦煌研究院深入挖掘展示敦煌藝術及其研究成果,堅持“走出去”,在國內20多個?。▍^(qū)市),以及美國、法國、意大利、以色列、土耳其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舉辦各類“敦煌藝術展”“數字敦煌展”,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引進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在敦煌研究院舉辦展覽。

先后接待來自美國、印度、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等10余個國家及機構組織170余人次來訪,啟動國際訪問學者計劃,接收2名外籍學者來院工作。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敦煌研究院堅持“引進來”,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性展陳活動和文化交流對話,促進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發(fā)展相惠。

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敦煌文化發(fā)展帶來新機遇,敦煌研究院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與共建國家高等院校、文博機構和社會各界開展交流合作,增強敦煌文化在國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飽蘸歷史之墨,書寫新的歷史。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召喚。

響應時代召喚,勇?lián)鷷r代重任。新一代的莫高窟人牢記囑托、砥礪奮進,秉承“莫高精神”,通過一流的保護、研究、弘揚,保護好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遺產,守護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脈。


編輯:吳樹權
相關稿件
看一级毛片免费观看视频,成人毛片在线视频,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四虎成人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