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末,在全國青少年中曾流行《延安求學記》一書,這本書記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冀中八路軍某部的一批指戰(zhàn)員、根據(jù)地的一些學生以及從敵占區(qū)逃來的上千名知識青年前往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求學的事跡。作品以當時陜甘寧邊區(qū)大生產(chǎn)運動為主線,生動地反映了抗大七分校學員拿起毛主席交給的“三件寶”,“一面學習,一面生產(chǎn)”的戰(zhàn)斗生活。當時的抗大七分校就在今華池縣的東華池。這批到延安求學的熱血青年在延安參觀學習了一個月后,又來到了隴東的大鳳川、豹子川和平定川,參加了轟轟烈烈的邊區(qū)軍民大生產(chǎn)運動。
1942年春天,一支約有3000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向隴東華池一帶開來。這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的學員??勾笃叻中?chuàng)建于1941年7月,是在八路軍一二〇師教導團和抗大總校一個大隊的基礎上,發(fā)展興辦起來的,校址在山西興縣李家灣。1942年2月,由于日寇瘋狂“掃蕩”,七分校學員奉命西渡黃河。這批學員在延安受到朱德總司令和賀龍司令員親切接見之后,身背行李,長途跋涉,來到了華池縣的東華池。
到了東華池后,校部決定第一大隊住大鳳川,二大隊住豹子川,三大隊住平定川,女學員住在東華池東面的小山頭上,校部設在東華池,相互距離七八十里。校部管理科就在宋塔下面張懷林老漢的院子里,共蓋有13間房子,其中5間伙房、8間飯廳。東城洼是供給部。宋塔周圍住著文工隊,還有一個大車隊住在和家窯,共有4輛木輪大車。
抗大七分校的校長是彭紹輝。1933年春季,在紅軍第四次反“圍剿”中,他的左臂不幸連中兩彈。當時醫(yī)療條件差,他的左臂被鋸掉了。到七分校后,他讓鐵匠給自己打了一把短柄镢頭,一只手掄著小镢頭,帶領學員一起開荒。他還常常用一只手打裹腿、打草鞋,動作相當麻利。七分校還有一位副校長,名叫俞楚杰,那時候已經(jīng)50多歲了,兩鬢染霜,精神矍鑠,平常很勤謹,臉上老是笑嘻嘻的。
學員們都很年輕,有從部隊選送來的戰(zhàn)斗英雄,有從根據(jù)地和敵占區(qū)來的革命青年,有工人、農(nóng)民,也有知識分子。他們抱著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來到延安,來到隴東抗大七分校學習。
萬事開頭難??勾笃叻中倓偨ㄐ5臅r候,條件是非常艱苦的。同治年代以前修建的窯洞,稀稀疏疏地散布在山腳下。窯洞里雜草叢生,蛛網(wǎng)密布,青苔滿壁,這些已經(jīng)荒廢了幾百年的破窯洞,經(jīng)過一番打掃,便成了學員們的宿舍。但是,人多窯洞少,很多學員還不得不傍山架棚,荒野露宿。晴天還可以湊合,遇上雨天,外面不停地下,里面不停地漏。
建校初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缺糧。學員們要到合水的太白、華池的山莊打糧。既沒有馱畜,又沒有口袋,學員們就把被里子縫起來,把褲腳扎起來當口袋,自己往回背。順葫蘆河到太白背糧,來回一百八九十里山路,兩天跑一趟。
6月1日,抗大七分校開學了。三個大隊駐扎地相距較遠,無法集合在一起,只好分別在駐地舉行開學典禮。那一天,“獨臂勇士”彭校長參加了二大隊的開學典禮。他大聲宣布說:“同學們,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今天開學了。課程表上的第一課是開荒種地?!迸硇iL第一個舉起了短柄镢頭。在彭校長的帶領下,三個大隊的學員,同時拿起了第一件寶——镢頭,投入了緊張的開荒生產(chǎn)。上級要求每人每天開荒1畝,總共每人平均開荒地20畝,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完成任務。
重重的荒山被學員們包圍了。學員們像打沖鋒一樣,排成一列,一個挨一個地舉起了镢頭。只見镢頭在空中飛舞,腳下的泥土嘩嘩翻過。學員們連喊帶叫地沖上前去,真是勢如破竹,氣吞山河。
為了進一步提高開荒進度,學校組織隊與隊、班與班、山頭與山頭之間開展競賽。一個班領了先,另一個班馬上趕上來,一轉(zhuǎn)眼又被另一個班超過了。勝利的捷報接連傳下來,開荒的紀錄不斷被刷新。
開荒任務完成了。一眼望去,黑黝黝的良田望不到邊。接著,谷子種進去了,糜子種進去了,豌豆種進去了……學員們的心也像同種子一起播進了地里。盼呀盼,谷子終于破土出苗了,糜子長耳朵了,豆類分瓣了,最后,蕎麥也探頭了。這第一個年頭就打了個大勝仗,一下子把糧食問題解決了。
抗大七分校的第二件寶是槍桿子。學員們既是學生,又是戰(zhàn)士,既搞生產(chǎn),也搞練兵和軍事訓練。練兵內(nèi)容包括:步兵戰(zhàn)術概述,游擊戰(zhàn)術,排、連、營、團戰(zhàn)斗,特種戰(zhàn)斗,射擊教練,制式教練,體育,刺殺,通訊,爆破,地形學等。學員們常常在操場上和山頭上練習班進攻、連進攻、營進攻。地形不熟就請老鄉(xiāng)做向?qū)?,從中學到了真切的實戰(zhàn)知識。
抗大七分校的第三寶是筆桿子。那時鋼筆很少,一般都用子彈殼做筆,鉛筆也很缺。沒有粉筆,他們就用白土做成棒,當粉筆用。練字最簡便的辦法是每個人面前鋪一堆沙子,寫滿字后抹平了再寫。寫信一般都用樺樹皮,裝在翻過來的信封里再郵出去,叫作“紙皮樺信”。那時候,樺樹皮成了學員的寶貝,把它的皮剝下來,厚的做菜盆、飯碗、皮帶,薄的寫信、做筆記本,不薄不厚的做京劇服裝上的盔甲等。
學習條件也很差,支起一塊石板就是桌子,凳子也是石頭的,盡管條件很艱苦,可是學員們學習的勁頭卻很大,時間抓得特別緊。一有時間,學員們就三三兩兩地復習功課,或互相口頭測驗時事,一分鐘都不浪費。有的人抽空還給《解放日報》寫通訊、寫詩歌,寫自己勞動的心得和收獲。星期天,業(yè)余劇團還自編自演秧歌劇、話劇、京劇,演《逼上梁山》《打漁殺家》《三打祝家莊》等。缺少服裝道具就用床單代替,用樺樹皮制作,缺少樂器就敲洗臉盆、小瓷碗。
學習的課程有政治課、軍事課和文化課。政治課主要是學習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著作。其中,毛主席的《實踐論》《矛盾論》《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新民主主義論》,劉少奇的《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以及整頓“三風”的文獻是重點精讀的課程。
軍事課特別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軍事教員向?qū)W員輔導毛主席的《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論持久戰(zhàn)》以及朱總司令的軍事著作,并結(jié)合講解戰(zhàn)例。在操場上和山頭上,學員們從隊列一直學到游擊戰(zhàn)術、集團進攻和帶兵打仗的各種藝術。
文化課是最復雜的課程,有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還有俄文。學員們的文化程度不同,編班也就不同,教員根據(jù)各類學員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所以學員的進步都很快。特別是原來程度差的學員學習時間抓得更緊,白天利用一切空余時間學,晚上湊在小小的麻油燈前繼續(xù)學。一本一本的樺樹皮作業(yè)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作文草稿和數(shù)學練習題。他們在學習上也打攻堅戰(zhàn),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攻下了一個又一個文化難關。
抗大七分校的學員們既要種地,又要學習,還要搞建設?,F(xiàn)在東華池的30孔石窯,就是當年七分校學員們箍的,周圍還有很多土窯洞,也是學員們修的,有的窯洞直到現(xiàn)在依然完整無損。
經(jīng)濟發(fā)展了,學員們穿的衣服也變了。第一年剛來的時候,學員們穿什么衣服的都有。為了解決穿衣問題,供給部派人從陜西買回棉花,又抽調(diào)一批女學員組成紡織大隊,紡線、織布、捻毛線、織襪子、打手套,供給學員穿。從第二年起,學員一律換上了灰衣服,一色的帽子上別有鐮刀、斧頭的帽徽,從儀表到精神都給當?shù)厝罕娏粝铝松羁痰挠∠蟆?/p>
1934年南梁蘇維埃政府成立以后,東華池一帶群眾很快增加到二三百戶。可是不久,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中,有的群眾被敵人當作紅軍殺害,有的逃往他鄉(xiāng),二三百戶人家所剩無幾??勾笃叻中T谶@里辦起來以后,群眾有了靠山,外逃的人紛紛返了回來。同時,還接待了很多從河南逃到邊區(qū)的難民。七分校學員們幫助他們安家落戶,發(fā)展生產(chǎn),人口逐年增加,經(jīng)濟日益繁榮。昔日蕭條的東華池街道,白天車水馬龍,客商川流不息,一到晚上,滿街燈火通明,各種擺攤小販的叫賣聲不絕于耳。東華池一下變成了一個繁華的小城鎮(zhèn)。
轟轟烈烈的軍民大生產(chǎn)運動,使隴東抗日根據(jù)地戰(zhàn)勝了嚴重的物質(zhì)困難,改善了軍民生活,為鞏固抗日后方、爭取抗戰(zhàn)勝利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同時也進一步密切了黨政軍民關系,培養(yǎng)了一大批生產(chǎn)管理干部,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濟建設經(jīng)驗,在大生產(chǎn)運動中培育出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成為慶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摘自鞏世鋒編著、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隴東:說不完的革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