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藝術,能不能接住“潑天的流量”?
2024年12月31日晚,一場別開生面的跨年演出在西安未央?yún)^(qū)開元大劇院舉行。臺上表演的,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秦腔;臺下坐著的,是近五百名不同年齡段的戲迷,不少老年戲迷是第一次參加跨年活動。
有著半張“花臉”的甘肅秦腔演員安萬,帶著他剛成立半年的劇團,以這樣一種特別的方式,結束了此輪西安巡演之旅。此前,安萬劇團已經(jīng)在當?shù)剡M行了15場演出,所到之處無不人山人海,其中不乏年輕人,一度把傳統(tǒng)的秦腔表演變成了“萬人演唱會”。
據(jù)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負責人郭莎莎介紹,秦腔的源流可追溯至周秦時代,秦腔藝術興于明而盛于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06年,秦腔經(jīng)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然而,像許多其他非遺一樣,秦腔在社會面上的傳承和推廣,一直是一個難題。
安萬劇團的“破圈”已經(jīng)成為一個新的大眾文化現(xiàn)象。目前,安萬個人在快手平臺上的粉絲數(shù)量已經(jīng)突破120萬人,其中“90后”及“00后”的粉絲數(shù)超過20萬人??焓炙囆g的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以2024年12月為例,秦腔相關內容的視頻播放量同比前年上漲了65%,對比同年6月,上漲46%。
2014年,有著百年歷史的劇社西安易俗社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重點保護單位。易俗社原社長冀福記坦言:“傳承秦腔文化的核心問題是:為什么年輕人不喜歡秦腔?”在他看來,短視頻平臺的興起為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提供了重要的渠道,“秦腔既要占領舞臺,又要走向網(wǎng)絡,通過傳播渠道和自身表現(xiàn)形式的與時俱進,才能得到更多人支持”。
戲臺上的安萬
“天生花臉”和秦腔“狂人”
安萬身上有很多個標簽。快手平臺為其打造的紀錄短片里,生動地將其描述為“天生花臉”;他的戲迷群體為其獻上“西北秦腔王”的美譽。他眼中的自己,是一名秦腔“狂人”。“我愿意為秦腔死……”安萬說,如果沒有秦腔,他很難想象自己的生活會是個什么樣子。
他出生于1978年6月,9歲開始接觸秦腔,如今已37年。然而,安萬與秦腔的結緣不是“老天爺賞飯吃”。相反,最開始的時候,很多人認為他唱不了戲。
“我這個人長相跟別人不一樣,我天生有血管瘤,半個臉長了紅色疙瘩?!卑踩f說,小時候他被同學排擠,大家不愿意和他一起坐同桌、一起吃飯、一起玩?!吧蠈W怎么是這個樣子?”他感到很孤獨,也很自卑。
直到9歲那年,他才找到自己的“出路”。當時,他們村里正在籌備一場秦腔的演出。“我們村長唱戲,他把我叫去給我臉上涂了一層化妝用的油彩。我跑到鏡子跟前一看,我以前的那個面孔看不見了,我感覺我比以前好看點,我到前臺的時候,他們也沒人認識我。就這樣我突然想,我要去唱戲,唱戲的時候能找回自信?!卑踩f說。
12歲,他正式跟班唱戲。每天早上4點到4點半,他必須起床練早功,等到其他人7點多開始練功的時候,安萬的第一趟功已經(jīng)練完了。他休息一下,然后跟著大家接著練功,他們練第一次功,安萬練第二次功。一次機緣巧合之下,安萬意外地獲得了“替補”登場的機會,并由此開始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
在安萬的演藝生涯中,其童年經(jīng)歷的深刻烙印始終清晰可見。他最喜歡的劇本是《斬韓信》和《興漢圖》。他將自己代入韓信的角色,也將自己人生中的悲涼、吶喊、命運的不公和生命的苦悶寄托其中。
“秦腔是‘吼’出來的?!卑踩f說,唱秦腔是一種對情緒的表達,“秦人”的生活里有一種習慣,兩口子吵架、父母不理解、兒子不聽話、心里有怨恨等,都會把這種情緒帶到秦腔中去,借著秦腔哭一下、哼一下、跺兩下腳。
他感慨于吳漢興復漢室之志,心中也生出一個愿景:振興秦腔。然而,像很多民間秦腔演員一樣,輾轉各個村莊戲場的安萬,一直不溫不火。
安萬發(fā)現(xiàn),不少傳統(tǒng)的秦腔劇團都遭遇了經(jīng)營困難的問題,喜歡秦腔的也主要是中老年人。這一地域色彩濃厚、觀眾年齡結構斷層的傳統(tǒng)藝術,如何才能傳承下去?
為什么年輕人不喜歡秦腔?
早在20年前,時任易俗社社長冀福記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試圖解答這一問題:為什么年輕人不喜歡秦腔?
據(jù)冀福記介紹,秦腔被稱為梆子戲的“鼻祖”,從表演、音樂、服飾到道具,早已體系化、理論化。因此,秦腔才能啟迪黃河兩岸的其他劇種,如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東梆子等,為中國戲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但也正是這個原因,年輕人認為秦腔就是古老的,甚至是陳舊的藝術,這種觀念現(xiàn)在還沒完全轉過來?!奔礁S浾f,秦腔不是“過時”的文化,但客觀上不夠與時俱進。
多名受訪的秦腔愛好者提到,在他們的童年時期,秦腔幾乎是唯一一種娛樂方式。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新奇且節(jié)奏明快的活動逐漸占據(jù)了年輕人的視野,他們對傳統(tǒng)秦腔藝術的興趣日漸消退。
然而,文化傳承的重任終究要落在年輕人的肩上,由他們接過這一接力棒。
“以前我也很難理解,為什么一旦有秦腔的表演,家里的老人就那么高興,十里八鄉(xiāng)的人會湊到一起?!备拭C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秦炳峰說,在甘肅的農村地區(qū),幾乎每個村里都不定時有秦腔演出。他的母親今年已經(jīng)95歲了,盡管不識字,卻能將多部秦腔劇本里的劇情娓娓道來。秦腔被西北的老一輩人視為一種精神寄托。
秦炳峰今年58歲了,他自己就是一名秦腔愛好者。但回溯至30年前,他同樣“不識秦腔”。這一愛好是他邁入中年之后才逐漸養(yǎng)成的。他認為,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才能識秦腔、懂秦腔。
在秦炳峰看來,隨著年輕一代不斷成長和成熟,他們終有一天會用不同的眼光評價秦腔藝術,自發(fā)、自覺地傳承、推廣秦腔。
但眼前的問題是,有不少年輕人已經(jīng)對秦腔喪失了接觸、認知的興趣。另一方面,以甘肅省為例,該省目前已注冊登記的民間劇團共有一百多個,但部分已面臨經(jīng)營困境,演戲只是演員們農閑時候的副業(yè)。
“傳承是一種責任,推廣更是一種責任?!敝袊厍凰囆g博物館負責人郭莎莎說。該館通過展覽、互動體驗等方式向年輕人介紹秦腔文化,并結合研學活動吸引學生群體。展覽內容包括秦腔發(fā)展歷程,1:1還原的經(jīng)典戲曲人物角色、服飾頭飾等。
郭莎莎表示,學校和博物館的推廣活動幫助提高了秦腔在年輕群體中的知名度,且表明,只要有合適的傳播渠道和方式,年輕人也會喜歡上秦腔。
就在不久前,秦炳峰在商場的電梯里看到了令他驚奇的一幕:一名不到30歲的年輕人,戴著耳機,有板有眼地模仿著秦腔《興漢圖》里的唱段?!拔覇査趺磿@個,他說是在短視頻上刷到的,原來也不喜歡。”
秦炳峰意識到,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為年輕人接受秦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原來秦腔也可以為年輕人提供情緒價值,也能成為年輕人和傳統(tǒng)文化溝通的通道或橋梁?!?/p>
安萬演出《興漢圖》畫面
讓更多年輕觀眾能聽懂
2016年左右,安萬的面部血管瘤越發(fā)腫大,不得不“退居”幕后。他很不甘心。隨后,在周圍人的影響下,安萬決定在短視頻平臺上探索一條出路。在當時,他算是“吃螃蟹”較早的秦腔演員之一。他也沒有想到,這一決定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了他的命運。
快手平臺成為他展示才華的重要渠道,安萬靠著在上邊教網(wǎng)友唱秦腔、講解秦腔服飾等,積累了大量粉絲。第一個月粉絲數(shù)3萬多,第二個月就達到了17萬多。
最初,因為擔心嚇到網(wǎng)友,他只敢在鏡頭前露出半張臉。但沒想到,網(wǎng)友們不光給他精神鼓勵,還直接提供了經(jīng)濟支持。5年前,他揣著快手粉絲捐贈的12萬元,第一次來到秦腔“圣地”西安,為了去除那嚴重到讓他無法演戲的血管瘤。
5年后,即2024年12月,安萬再次回到西安。只不過,這次他帶來了150余人的安萬秦腔劇團。他們籌備了8天16場的表演,其中還有一場是跨年演出。
5年后,安萬帶著他的劇團來到西安,展板上寫滿了戲迷們對安萬的祝語。
安萬深信,秦腔可以是中老年人的精神寄托,也應該成為年輕人可以欣賞的藝術形式?!拔覐奈覀兦厍蝗说纳砩险颐?為什么一些歌星只需將話筒伸向觀眾席,就能引發(fā)全場共鳴?為什么演唱會有那么璀璨的燈光效果,秦腔舞臺沒有?”
安萬給劇團里添置了20臺“大白頭”燈,還有煙機、油機、雪機、噴火機等各種設備,音箱也采購自國內的一線品牌。
“一般的劇團樂手只有十幾二十個人,我們安排了40個人,還加入了西洋樂、搖滾等元素?!卑踩f說,他還改編了部分劇本,希望更多年輕觀眾能聽懂。
安萬試圖營造一幅年輕人喜歡的景象,效果也立竿見影。此次西安巡演,他再次締造了多個“萬人空巷”的場景。
2024年12月30日下午,安萬劇團選擇在西安未央?yún)^(qū)大明宮附近的一處商業(yè)廣場——萬達廣場進行戶外演出。
戲臺早早地就被戲迷包圍,一些中老年戲迷搬著板凳前來看戲,人群中也不乏年輕人的身影。
大明宮萬達廣場現(xiàn)場人山人海
2003年出生的戲迷霍謹(化名)專程從遼寧趕到西安。“我媽說我小時候愛哭,但每次聽了秦腔就不哭了?!被糁斦f。受環(huán)境的熏陶,他3歲開始登臺唱戲,但在9歲時,他因嗓子受損,告別了秦腔舞臺。
盡管他依舊對秦腔抱有深厚的熱情與關注,但對家鄉(xiāng)舞臺上秦腔劇團的演出卻漸感不滿足。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瀏覽快手平臺時,他刷到了安萬的視頻,從此被融合了多樣表現(xiàn)手法的秦腔表演深深觸動。
與霍謹同樣深受安萬表演觸動的,還有一位來自深圳、出生于1998年的年輕戲迷。他自稱每晚都必須伴著安萬的秦腔聲入眠。
秦腔真的“火”了
2024年12月31日晚,在西安未央?yún)^(qū)開元大劇院,安萬劇團籌備已久的跨年演出如期上演。他邀請了500名各年齡段的戲迷,在節(jié)目環(huán)節(jié)中設置了一些非傳統(tǒng)的秦腔元素。
比如,他不間斷地和臺下互動,還在表演的間隙設置了抽獎環(huán)節(jié),更是在最后和戲迷們進行新年倒計時,合唱了一段《興漢圖》?;顒咏Y束后,現(xiàn)場的觀眾久久不愿離去。
開元大劇院內眾人合唱《難忘今宵》
安萬劇團剛成立半年,已經(jīng)進行了近兩百場表演。據(jù)安萬介紹,劇團成員里有他的學生,也有他的好哥們,甚至還有他自己認的干爹。安萬強調“戲比天大”,用“做好人,唱好戲”作為團隊的核心理念。
“賣力”是戲迷們對安萬的一致評價。在短視頻平臺上,安萬表演《興漢圖》的畫面火爆出圈。他聲色凄厲,不覺間淚眼婆娑。臺上安萬哭,臺下戲迷哭。
此次西安巡演期間,75歲的秦腔愛好者韓先生向安萬送上了一幅寫著“安萬秦腔王”的書法作品。
據(jù)韓先生介紹,自他這一代往上追溯,家中至少有四代人熱愛秦腔。自幼,他便在村中的露天場地里觀看秦腔演出。然而,隨著步入社會與工作的繁忙,秦腔漸漸從他的日常中淡出。盡管如此,多年來,他始終心系秦腔的發(fā)展動態(tài)。安萬的出現(xiàn),讓他深感秦腔藝術“薪火相傳”,后繼有人。
韓先生(圖左)為安萬準備的“安萬秦腔王”書法作品。
從2024年12月24日到31日,短短8天,安萬受到當?shù)厝撕駩?,場場爆滿。數(shù)據(jù)顯示,同步直播也在快手上備受矚目,累計直播與短視頻觀看量超1.4億,并連續(xù)突破粉絲量大關,12月30日破100萬粉,1月1日已超過110萬粉。
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家甘肅之外,安萬的秦腔影響力已廣泛觸達其他西北地區(qū)。目前,他的粉絲還廣泛分布于陜西、寧夏、新疆等地,這些地區(qū)粉絲總量占比達51%。整體來看,安萬粉絲中超50歲的人群最多,占比達53%,其次是30—50歲的中青年,占比超36%。
在安萬看來,借助短視頻、直播,快手拓展了傳統(tǒng)非遺的生存空間和變現(xiàn)方式,既滿足老一輩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也為年輕人架起一座通往傳統(tǒng)文化的橋梁。
“一直以來,快手持續(xù)探索戲曲非遺文化傳播與傳承的創(chuàng)新形式,搭建更廣闊的展示舞臺,營造保護戲曲非遺文化良好氛圍,擴大非遺傳承人的影響力和變現(xiàn)能力,讓非遺文化的活力在新時代潮流下精彩綻放,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快手泛知識業(yè)務負責人黃臻曜表示。
“在中國,每片區(qū)域都有其特色的非遺戲曲,這些可以唱的‘活化石’,生動講述著各區(qū)域獨有的底蘊和風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彼f道。在新時代,非遺戲曲的傳承與傳播,有了新機遇。恰如快手,正用“小屏幕”給非遺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大舞臺”,通過直播間與短視頻的形式,“南腔北調”的戲曲藝人們有了被看見的機會,更多人也因此認識并愛上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文化,感受到非遺與時代的連接共振。